頌缽療癒的原理
頌缽療癒屬於氣脈與脈輪療癒的一種,運用手工打造的喜馬拉雅頌缽敲出不同的震動頻率,對應七個不同的脈輪,發出和諧共鳴的頻率穿透身體的組織細胞,調和氣脈與脈輪的平衡。
由聲音產生振動頻率是一種物理現象,據科學家研究證實,聲音的振頻能改變分子結構,當適度的聲頻接近人體,便會引起人體組織細胞產生和諧共振,使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頻率達到平衡,有助紓緩失眠、壓力、緊張、焦慮、憂鬱、精神不集中等問題。
當頌缽被敲響時,我們除了會聽到聲音外,同時身體會接收到頌缽的振頻刺激,生理上可能會出現酸、麻、癢、痛、熱的感覺,那是因為體內的微血管與表層或末端神經受到振動,促進血液循環而發生的反應,相對來說,是該部位、器官和脈輪能量需要療癒而產生的現象。

頌缽如何幫助我們
阿育吠陀療癒體系認為,銅器有療癒與淨化作用,被認為是「生命的靈魂」。
頌缽聲音本是中性的,是最簡單直接的靜心途徑。
人體的70%由水組成,當頌缽的聲音與振動頻率與水共振,傳達到人體相應頻率的器官,像對身體內外施於溫柔的按摩一般,能打開阻塞的通道,最終讓「心」休息。頌缽作為聲音療癒的工具,可以繞過人的意識,直接作用在身體層面,不可抗拒的使大腦在很短時間內產生大量α波,使身體進入放鬆的狀態。
聲音是你拒絕不了的元素,頌缽最大的作用 是可以引領人的腦波從亢奮的30HZ降到8HZ的alpha波。不只是情緒的壓抑,心情憂悶等困擾可以得到立即性的釋放與平衡。所有身心困擾、降低焦慮、念頭的混亂,以及種種內在與外顯的失衡狀態,都可以在頌缽療愈後,得到大幅度的正面幫助與改善。培養對聲音單純的、本然的知道。

科學上的研究
頌缽療癒在1960年代傳入西方後,便被運用的醫療輔助上,1991年美國紐約的癌症預防中心(Cornell Cancer Prevention Center)Mitchell Gaynor醫生在《音療之力量》(The Healing Power of Sound)一書裡提到:「聲音是一種振動,能觸及身體的每一部份,因此我們知道,聲音不只能用耳朵聽,還能穿透每一個細胞層。」
神經學家弗瑞德‧崔維斯博士(Dr. Fred Travis)曾進行一個實驗,檢測18名經診斷患有過動症的中學生之腦波圖(EEG),觀察他們在電腦上進行視動作業時的腦部活性指標──腦波的θ (theta) /β (beta)比率。腦波的θ (theta) /β (beta)比率低則表示於作業進行時腦部較為活躍,且專注力較佳。
其實,實驗組是在第一次作業後就學習頌缽靜心,而對照組則是隔了三個月後才學習靜心。在進行第一次作業後立即學習頌缽靜心的實驗組,在三個月時的θ (theta) /β (beta)比率明顯下降,在第六個月時則降得更低,由8.8降到了4.6,降幅達48%。對照組直到隔了三個月開始學習靜心之後, θ (theta) /β (beta)比率才由11.7降至7.4。
這兩組學生在接觸頌缽靜心之後,進行作業時的腦部活性都提升到接近一般正常的範圍。除了幫助專注,另一個有趣的研究則指出靜心能降低焦慮感。根據史丹佛大學的菲力普‧高丁博士(Dr. Philippe Goldin)一項針對靜心對社交焦慮症患者的影響,發現靜心能讓患者思緒較正向,而不那麼停留在焦慮、批評或擔心他人評斷的恐懼之負向特質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