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瑪拉雅頌缽歷史
根據阿育吠陀的記載,將金銀銅等金屬用於治療是可治療某些疾病,因為金屬和礦石等物質,含有大量的礦物質、微量元素與我們一般肉眼所看不見的能量,它可以用來治療和增強身體抵抗負能量和疾病。在阿育吠陀醫學中,這些金屬通常被放在水、油或酪乳中煮沸,然後使用所得混合物。在這樣的醫療背景的影響下,銅器就成為了古代印度皇宮貴族們,最初的食物器具和保鮮器皿。
當時的工匠們從喜馬拉雅山區採集礦石,提煉製成各種不同的器皿。例如:Ultabati、Thadobati、Jambati、Mani、Manipuri、Unusual、Naga、Lingam和Remuna等各式各樣的鍋碗瓢盆和餐具。古代印度人也會把很多吃不完和用不完的食物放在這些器皿裡面,密封起來加以保存,很多家庭都使用銅製的器皿作為日常的食器直至今日。
頌缽療癒的起源在大約1821年,源自尼泊爾薩滿族長老,某次在廚房裡發生的一場小意外。當時妻子在廚房準備晚餐,由於過於忙碌不小心打翻了廚房裡的鍋碗瓢盆,因為一個一個的碗掉到地上,發出陣陣深沉穩定的音聲,頓時讓薩滿長老進入了甚深的禪定。隨後薩滿長老每天都躲在廚房裡,研究這些不起眼的鍋碗瓢盆,最終薩滿長老結合了阿育吠陀脈輪原理,和薩滿能量療癒手法才有了我們現今的「頌鉢療癒理論」。
頌缽的製作流程
頌缽有不同的品質與分類,手工打造的頌缽按製作時間可分為新缽、老缽與古董缽三類。根據加拿大Concordia University為大英博物館的古董缽所作的化驗結果顯示,頌缽含有八種金屬,包括金、銀、銅、鐵、錫、鉛、汞、鋅,大部份為銅和鐵。
在頌缽的製作過程首先必須先把金、銀、銅、鐵、錫、鉛、汞、鋅按傳統比率融合為一體成為一個「銅餅」。工匠每天都會在完成祈禱後將「銅餅」放到傳統的火爐上去燃燒,每一次都需要四到五人,一人主要負責掌控火候,其他四位工匠就負責敲打。要完成一個實用性較高的頌缽,也必須經歷過上千次以上的捶打,正所謂「千錘百鍊出深山 烈火焚燒莫等閒 粉身碎骨都無怨 留得清白在人間。」只要工法和流程做對,一顆好的頌缽可以傳承很多百年。
頌缽療癒的原理
頌缽療癒屬於氣脈與脈輪療癒的一種,運用手工打造的喜馬拉雅頌缽敲出不同的震動頻率,對應七個不同的脈輪,發出和諧共鳴的頻率穿透身體的組織細胞,調和氣脈與脈輪的平衡。
由聲音產生振動頻率是一種物理現象,據科學家研究證實,聲音的振頻能改變分子結構,當適度的聲頻接近人體,便會引起人體組織細胞產生和諧共振,使腦電波、心率、呼吸節奏等頻率達到平衡,有助紓緩失眠、壓力、緊張、焦慮、憂鬱、精神不集中等問題。
當頌缽被敲響時,我們除了會聽到聲音外,同時身體會接收到頌缽的振頻刺激,生理上可能會出現酸、麻、癢、痛、熱的感覺,那是因為體內的微血管與表層或末端神經受到振動,促進血液循環而發生的反應,相對來說,是該部位、器官和脈輪能量需要療癒而產生的現象。
頌缽並非來自西藏
Tibetan singing bowl 這或許是你經常聽到的「頌缽」新形容詞,但你知道嗎?頌缽真的不是來自西藏的,而且他也不是藏族文化的一部分。以下節錄自:《上師也喝酒》The Guru Drinks Bourbon?的前言第一段,作者為尊貴的宗薩仁波切。仁波切出生自西藏對於自身民族文化和佛教本土文化都做出努力的保護和傳承。
你是否聽說過「西藏頌鉢」(Tibetan Singing Bowl)?它在西藏從來未曾存在過,直到某些狡猾而且善於包裝的人,利用大家對西藏的憧憬,無中生有地發明了這個東西。現在,你到處都看得到西藏頌鉢,似乎它就是西藏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在達蘭莎拉與加德滿都的藏人,都把這種假頌鉢當成自己的文化。
跟大家分享仁波切的這一段話主要的目,是希望還「頌缽」文化一個清白,不要再被「商業」而綁架了這個傳承。

